几十年来,高校学生买教材普遍采取的是学校集体购买的方式,即在收取学费时,同时收取全部书本费,并且各个院系在集中购书时,无论学生是否愿意,都得无条件接受所有教材。长此以往,在高校教材这一环节上滋生出了许多问题:教材科卖书时的高价出售、教师选书时的一手遮天、盗版教材的错漏百出、学生用书时的一无是处......在"教材问题系列调查中"告诉你高校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教材科每学期净赚200万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般高校一年的教材需求量超过20万套,综合性高校每学期教材需求量在60万套左右。这些教材卖给学生时,教材科往往是按书上标注的售价出售。这个标注价与教材科从出版社买的原始价有多高的差价呢?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据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鸽盛教授介绍,教材的售价一般是原始成本价的3倍。售价里包括1/3的原始制作成本费,1/3的出版社员工工资和管理成本费,另外1/3的费用则钻进了新华书店、教材科、二渠道发行商的腰包。
记者初略计算了一下,如果高校教材的平均售价为每本15元,教材科从出版社购买了40万套书籍,并以书尾的标价出售,那么教材科每学期就能净赚200万元(15×1/3×40万套=200万元)。这200万元落到每个学生身上是多少呢?记者假设一所高校约有总共1万名学生,200万元平摊下来,每名学生每学期需多拿出200元的教材费。这笔"多出来"的费用,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高校大学生们的这一负担与中小学生们相比仅称得上是九牛一毛。
按以上方式计算,高校学生们仅有1/3的费用被教材科吞食,但中小学教材费的这份"贡献"却达到了七成。据广东省出版集团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华书店、教材科等部门的利润70%来自中小学教材,多数乡镇书店更是达到了90%。可以这么说,蓬勃发展的图书出版业某种程度上是靠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籍"养活"着。正因为如此,在去年,出版业和中学教育双双被《共鸣》杂志列入国内十大暴利行业。
购买教材能否避"科"而行?
有学生不禁要问:教材科"吞食"的部分能否节省?购买教材能否避开教材科自行解决?
复旦大学曾有一名文科生就把这一想法付诸行动。他把自己一学期的教材采购记录如下:英语书28元(必须由教材科购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25元(必须由校社科部购买);文科平台课程教材免费(分别向高年级同学借);某经管类平台课教材15元(通过楼道张贴广告向学友三八折购买);专业课一门教材免费(由同系师姐提供);专业课另一门课程教材拒买(太贵、考试用不着,借不着就不买);专业课第三门课程教材32元(学校附近没有,去书城购买26元,加交通费6元);专业课第四门课程教材16元(旧书店购买)。该同学实际购买教材的总花费是116元,比起动辄缴纳三四百元给教材科整体买书的方式至少便宜200元。
这样的购书方式虽好,却有不小的阻力。上海某财经大学一名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在本市一家大书店里看到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竟然可以打6折买到,向有关任课老师提出建议购买,哪知那位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外面书店肯定卖的是盗版,正版是不会打折的。"那位老师还在最后说,"考试考不及格概不负责"。这名学生再不敢提购买打折书的事儿,乖乖掏了30元钱买教材科发的教材。学生自己购书这条路行不通,教材科垄断了购买渠道。
4月5日,上海某高校教务处的一位负责人匿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承认高校教材价格垄断的不争事实,但他认为最该引起重视的是有些老师、教授利用教材的编写来帮助自己评职称的问题。"这也是很多高校教材被垄断销售给学生的原因。"
这位负责人称,编写教材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像写论文出学术成果一样,是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依据。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编写教材"作为等同于学术成果的考核标准,与评功论奖、晋职晋衔挂钩。"这些教材的学术价值本来就不高,东拼西凑,很难有比较新的观点,摆到书店里当然卖不了多少,只有借助教材科向学生垄断销售。"他还透露:"虽然现在高校对教材的选用有了一套较为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实际上暗箱操作的老师非常多,很多教材科和相关老师都是有君子协定的,销售多少会有分成比例。"这位负责人最后说:"高校教材的垄断,剥夺了学生对教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的背后,是学校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教材科成了学校一个赚钱的部门。"
打破垄断规范市场尚需时日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大学教材按现行图书流通政策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而不像中小学教材那样必须要求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这就使得大学教材的购买无需通过教材科这一所谓的惟一的教材获取地。毫无疑问,大学生购买教材的途径应该会逐渐增多,大学教材科会逐渐失去其垄断地位。
也正因为这一发展趋势,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出版社都蜂拥进来争食这块丰美的蛋糕。这一举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教材科对教材的垄断销售,但却引出了另一个关于盗版教材的问题。虽然这些教材成本更低,学生需要承担的费用相对较少,但在质量上却大打折扣,同样损害了学生们的利益。规范教材市场,让高校出版社步入主流出版领域就显得至关重要。
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对于高校出版社的改制也正在酝酿和计划之中。一旦改制后,高校出版社全面进入市场竞争,不再有学校政策保护,实力强的高校出版社很可能兼并和吃掉众多处于亏损状态的小出版社,扩大销售区域和渠道,最后市场上剩余的或许就是几大高校出版集团。
改制后,表面看起来高校出版社是更一步赚钱了,但学生要承担的费用却更少。据重庆大学出版社张鸽盛社长分析,出版社形成全面竞争后,得到好处的其实是学生。改制后,教材的质量更高了,而价格更便宜了,学术腐败出现的一些劣质书很快就会被自然淘汰,学生买到的书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价廉物美"。
另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大学教材的发行也在酝酿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大学教材的直销,即出版社雇用销售人员直接和大学老师联系发行教材。有人推测,如果是这样的话,教材科的地位也将受到极大威胁。
编者注:下期,我们将继续推出关于高校教材调查系列之二--质量问题。请读者朋友继续关注。也请大家将你发现的教材的一些问题告诉我们。
调查问题:
1.你使用的教材是否老化?有没有使用多年前出版的课本?请一一列举。
2.你使用的教材中是否发现错误?是否买到过盗版教材?
3.你是否自由买教材?发现有什么价格问题吗?
4.你对高校教材的综合意见?
(新华网 2004-04-26 09:37:44 文/姚海鹰)
警钟长鸣
首页 »
警钟长鸣
教材科每学期净赚200万?教材价格背后的猫腻
2010-08-13